程振偉:別讓專注力被“無意識的看屏”偷走
作者:程振偉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一份《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》顯示,當代人的連續專注時長,已經從2000年的12秒,下降到了8秒。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數據也顯示,一個人每天面對屏幕至少150次,平均每6.5分鐘看一次手機。
不經意中,智能手機已經改變了人的生活、學習狀態。一方面,各種生活“剛需”,移到了手機上,拿防疫來說,健康碼、行程碼、核酸報告上網,手機成生活必需工具;另一方面,人頻繁的使用手機,每天不停的看屏,必然導致人的專注力下降。專注時長,說的是人一天平均下來的“單位專注時長”。人專注時長只有8秒,連金魚(9秒)都不如,很容易導致工作效率下降、做事完成質量打折,而最根本的還是,人的獲得感、勞動快樂感嚴重縮水。
專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,是手機帶來的學習、娛樂、生活方式“多元化”??蛇x擇的太多了。2020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1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當下年輕人的學習途徑多種多樣,看教學視頻(48.5%)是受訪者使用最多的途徑,然后是看書(47.0%)。受訪者還在廣泛利用平臺和工具學習,如搜索引擎(39.5%)、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(39.2%)、短視頻(39.1%)、貼吧和興趣社區(31.9%)等。以往在周末某個下午,可以抱著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,這種沉浸式閱讀(學習、娛樂),意味著“專注時長可達數小時”,其得來的滿足快樂感,也是無與倫比。而如今即使有這樣的閱讀心境,也會被習慣性的回微信、看短視頻、刷朋友圈打斷。那種酣暢淋漓專注做一件事的“爽感”,正在離我們而去,生活越來越變得支離破碎、呈現出碎片感。
手機對人專注力的剝奪,恐怕是人類將要面對的歷史難題。有人說,專注力正在變成稀缺資源。拿以養家糊口為人生目標的不少成人而言,明明知道“幾乎沒有什么營養”的被手機算法牽引的不停刷感興趣的視頻,幾乎是虛度光陰,可就是難以逃脫。老年人明明知道,多鍛煉身體更重要,可是依然被短視頻牽著鼻子走。而最受影響的,還是未成年人。未成年人自制力一般相對較低,很容易沉迷手機,導致學習興趣下滑、學習專注力不足,結果就是“學習成為一種負擔、學習似乎是投入最不能得到即時回報”。畢竟在手機上打游戲,“馬上就能得到任務和技能回報”。
專注力是人類最可寶貴的能力和資源??茖W家長期專注一個領域,產生劃時代科學成就和文明成果。文學家伏案疾書,“專注時長達數年”,寫就不朽名作。小學生、中學生,專心學習,從專注中收獲學習快樂,為一生能力素養打下扎實基礎。人類生活,就是和無聊、片段、碎片作斗爭。多一些完整連接性,才能賦予生活以邏輯和意義。手機正在偷走我們的時間,讓我們的生活支離破碎、撕扯生活固有的意義。專注力的下降,是人類生活的趨勢。但是我們還可以自救,以自制克制對抗“生活碎片化”。立下遠大理想、不斷為生活設下小目標并實現之、拓展讓自己愉悅有收獲感的廣泛興趣,用“專注帶來的快樂感”對抗“反復看屏帶來的空閑無聊感”,生活和學習終將會“陽光穿破迷霧”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郭喜林:從小區攢24萬給業主分紅說起
楊麗娟:加引號的“情誼”不要也罷!
葉金福:“幼兒上網課”真的沒必要
丁家發:扒去餐飲最低消費的“馬甲”
袁文良:職場當消除35周歲的隱形門檻
于興杰:匯集物力、發揮智力共同抗擊疫情
維私家車違停阻礙消防出警被罰,一點不冤
高世鵬:莫把“霸道”當笑料
無資質工人墜亡,兩負責人獲刑咎由自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