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興杰:防治青少年抑郁癥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
作者:于興杰 稿源:時評界 編輯:洪小兵
教育部日前對政協《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》進行了答復,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,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,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,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。(江西日報)
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,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少年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而青少年抑郁癥的防治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重視,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家庭的關心。
健康的心理品質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,防治青少年抑郁癥可以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。學校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,需要配備必要的心理教師。雖然每一名教師都經過教育學、心理學的培訓,但是專業程度不夠,教育行政部門有必要加強專業心理教師的選人,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普通任課老師的教育培訓。
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,內心極大的痛苦和壓抑的體驗是周圍人所無法感受的,而青少年的抑郁狀態尤其容易被忽視,所以他們常常在承受疾病折磨的同時,還要面對來自社會、朋友及他人的不理解和漠視。一句關心話語,一聲真摯問候,雖然算不得什么,卻可以在陰郁的季節烘干潮濕的心,為灰暗的世界平添一分綠意。
對于青少年來說,很多人都還不能稱之為抑郁癥,只能稱之為抑郁心理而已,當青少年出現情緒低落、思維遲緩、意志減退的狀況時,這是就非常需要家庭的關心,這時溫言一句三冬暖,而漠不關心則會雪上加霜?,F代生活壓力很大,對于青少年來說,學會正確地去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壓力的能力非常重要,而在面對壓力的同時,我們也需要家人的幫助,共同度過一時之困。
說到底,抑郁是一種心境體驗,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言語表達,很難為外界所覺察。而我們一旦覺察自己或朋友有情緒低落、行為表現散慢,興趣愛好減少等表現,須采取積極干預措施,如注意力轉移、放松訓練,同時積極與社會相關機構聯系進行治療。有人稱抑郁癥為都市心理感冒病,青少年的抑郁狀態絕不是不治之癥,我們學校、社會、家庭應以“海納百川”的包容心態去對待這一類心理疾病,不能諱莫如深,更不能諱疾忌醫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時評界”。紙媒使用稿子,須告知本網站,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,由紙媒支付稿酬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XX(非時評界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如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存在問題,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,聯系方式:電話:15275837293 E-mail:spj@shipingjie.net QQ:1969838368
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。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。
·高連奎: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(2014-03-19)
·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(2014-01-07)
·高連奎: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(2013-12-23)
·“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”——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(2013-12-14)
·自發秩序,還是社會契約? (2013-12-03)
尚金雪:女排首冠四十周年,女排精神薪火相傳
尹國蔚:“狗咬人”事件下的思考
安陽“狗咬人”事件:狗仗人勢,人仗何勢?
坐最快的車、唱動聽的歌,一起去臺北看風景
丁家發:育兒假別淪為中看不中用“偽福利”
黃躍成:預制菜受青睞,安全標準底線要扎牢
周志宏:懸在人們頭頂的“定時炸彈”須合力拆
拍照發社區群被判侵權是一堂法治教育課
周志宏:“落葉不掃”≠不要管理